• 文学网站 文学博客 文学网

网站导航: 文学天地-文学博客-文学网站 > 随笔 > 于连人物小析-于连形象分析-《红与黑》主人公于连是怎么样的人

于连人物小析-于连形象分析-《红与黑》主人公于连是怎么样的人

  于连人物小析-于连形象分析-《红与黑》主人公于连是怎么样的人。昨晚,刚看完司汤达的《红与黑》。我就是不明白于连为什么要甘于去死?就算开枪杀瑞纳夫人,但也并没有导致她死去,况且瑞纳夫人也原谅他了。于连这样一个具有青年人应有的勃勃野心的个人奋斗者的形象,在这一瞬间就变得颓废了。拒真爱于不顾,视伏法为公道,一个仅仅二十三岁的年轻人,这不是自暴自弃吗?
于连
  虽然感觉悲剧能给人震撼力,更能催人深省,启发思索。但是具有艺术性的文学人人刻画,悲剧命运总应该刻画到顺其自然,情理之中。让人一看,“哦!应该死!”要是本可活,或者挣扎一下就可以活,但是不努力了,这就是等死了。艺术性就大打折扣了。
  现在越来越不喜欢一些情情爱爱为主要内容的小说了,就算艺术性再强也感觉传递的思想主旨太过单一了。完全沉浸在个人情感得失中,格局太小了。跳出男女情感的禁锢,可以描述的事物也多得很。我个人觉得一部经典小说不仅要文笔优美,还有要充实内容,作品越是内容多元化,越寓蕴丰富,带给读者的启发越多,对事物认识也会变得深刻一点。我就感觉茨威格的《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或是鲁迅的《伤逝》这样的爱情小说比较独特,跳出情爱小说固有的模式,从新视角展现内容情感。现在都觉得《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很是经典,字里行间都能透露出女主人公的浓浓情意,还有从生到死的描述、女性生活的感慨、母爱之情伟大。可能时代局限思想吧!
  回归《红与黑》,之前看文学史,老是把一部文学作品与时代性的大问题挂钩,不是表现出资产阶级的自私性就是透露出社会对人性的影响。文学作品一定会或多或少的表现所处时代的社会人性,但是把作品与时代大问题频频挂钩,是不是有些牵强附会呀。创作是“为人生”还是“为艺术”,我感觉还不如“为娱乐”呢。又能带给读者娱乐还能有所收获,不是更好吗?如现在的好多侦探小说、玄幻小说、恐怖小说等等。
  于连这个形象,塑造的很复杂——越复杂也就越真实——骨子里有自爱自尊善良的一面,又有玩弄情感敏感多疑的另一面,最主要的是不断向上的野心,背诵圣经进入神学院但是对宗教并不虔诚,追求玛蒂尔特不知道是出于真爱还是虚荣。“野心”这个词不知道是针对失败者呢,还是针对阴谋家呢?或者是针对于连这样一个木匠家庭出生的穷而有志的年轻人呢?在小说的最后,于连被判死刑,在地牢里开始感慨:当时在苇儿溪的时光是多么幸福,可是自己一心想要向上飞,现在才感觉身在福中不知福。临死的言语,总是在追忆美好的过往。
  于连由一个木匠的儿子,到市长家的家庭教师,再到神学院学生,而后成为侯爵的得力秘书。这一路多么顺风顺水?(吃饭,不写了,矫情。栏目页:随笔300字)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