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已经卷裹大地,就是连地缝里不易察觉的地方,也被威胁到了。不然,我怎么不见了默默低头走路的蚂蚁?想必,冷已经钻入地面。就连地面也硬邦邦的好像一个人紧紧蹙缩起来。大地都惧怕寒冷,更别说在地面上两腿走路的人,肉体不如地面,遇冷缩的就更紧了。
而在《四世同堂》里,对于冬天的描述也有好几处,因故事情节的不同而各有色彩。(我前段时间还故意查看了一下小说的三要素,据我现在所能想到的:小说主要组成部分就是故事,还有披着故事情节的人物,而后,我就卡死了,在想不起这最后一点了。我还愣愣得又琢磨了一会儿,望着湛蓝的苍穹里那一道长长的白道道,天空被活生生的割开了。“大脑终究不是电脑,该忘还是会忘!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不是说遗忘先快后慢,最后不在遗忘。”我只好老老实实的查看了一下,心眼高度一致的盯着看,三要素明明白白的写着:人物,情节,环境。“哦!原来是环境!”自己怎么就没想起来呢?因而恨,恨而懊恼,又狠狠的默默念了两遍。)小说对于冬天的描写是多的,我没有一一的细点,大概想起来应该有四五处。环境,有一种渲染烘托得修辞作用,冬天的严寒即社会的炎凉。特别是那个被压迫的年代里。
这段时间里,我每天晚上都会看一两节,白净的纸张整齐的字迹一一划过我的视线,闪过我的脑海。偶尔,我也会“哗哗的”在书上划两下。就这样,这本小说基本被我看完了。我原以为它讲述的是一个家族的内部矛盾斗争,看来我错了。《四世同堂》主要讲述了北平沦陷直到抗日成功这段时期内,小羊圈胡同里,人物的众生相。大环境下的小场面,立足眼前折射当代。北平沦陷后,无非就出现了几种处境的人:一是祁瑞宣这类的苟且者;一是冠晓荷这类的汉奸;一类是钱吟默这类的战斗者。他们各做了各自应该做的事情。我觉得没有谁对谁错,从生活生存角度来说,善恶是微不足道的。每个人的机遇不同,选择也就不同了。
重点来说一下“祁瑞宣”这个人物。
我看到的一些影视作品里,展现那个年代的英雄都是铮铮铁骨的斗争者,他们都是正面无瑕的呈现在我们面前,就连指甲缝里都洋溢着凛凛正义。但是《四世同堂》里,我看到了祁瑞宣。这个人物是一个善良的知识分子,顾家与爱国兼具,忍受与反抗兼备。在北平沦陷后,他一度陷入思想的复杂漩涡中。最后,他选择了安安稳稳活在死去的北平里,为了身后的一大家子。这个贯穿小说始终的主要人物,对于其心理描写也足够多,充分展现了知识分子内心的斗争。最后,也为抗战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一个人物在小说中应该是变化发展的,老舍的另一部名著《骆驼样子》中祥子这个人物形象就经历了由自强到堕落的发展变化。有时候,我觉得悲剧更有艺术感染力。
我以为这个人物是真实的,如果是我,我也会选择为了家人而留在北平做顺民。即使不为家人,我也会选择做顺民。除非像钱吟默那样已经家破人亡,内心充满了仇恨与死亡。相对祁瑞宣这个人物,钱诗人这个人物形象就有起伏变化,我觉得这个人物刻画有积极的一面。从一个怀有中庸思想的士大夫情怀的读书人到变成一个满怀仇恨的人再到一个革命情怀的爱国斗士最后回归平凡的生活。
现在看来,祁瑞宣是好人,但不是斗士,不是扛起那个年代的人,也不会是解救那个年代的人。只是一个活着的平凡人,有烦恼也有情怀的正常人。
其实,这不是大众化的我们吗?其实,我们都是祁瑞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