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荒煤作家、文艺理论家、电影事业家。笔名荒煤。1934年发表第一篇小说《灾难中的人群》。三四卜年代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刘麻木》、《忧郁的歌》、《长江上》;独幕剧《黎明》、《打鬼子去》、《我们的指挥部》;报告文学集《新的一代》等。新中国成立后出版文艺理论评论著作《为创造新的英雄典型而努力》、《解放集》、《回顾与探索》、《荒煤文学评论选》、《攀登集》、《探索与创新》、《点燃灵魂的一簇圣火》;散文集《荒野中的地火》、《冬去 春来》、《梦之歌》、《人在旅途》、《荒煤散文选集》;回忆录《永恒的纪念》、《难忘的梦幻曲》;并出版《荒煤选集》等。曾任文化部电影局局长、文化部副部长、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电影出版社首任社长等职。
陈荒煤(1913年一1996年10月25日),原名陈光美,笔名沪生,1913年生,湖北襄阳人。曾参加武汉左翼戏剧家联盟,旋即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秋发表了小说《苦难中的人群》,之后即开始了文学创作活动。1938年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文学系任教。新中国建立后,主要担任过中南军区文化部长、中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副部长、文化部电影局局长、文化部副部长和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文艺报》副主编、中国作协副主席和书记处书记等职。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忧郁的歌》《长江上》《在教学里唱歌》;报告文学集《刘伯承将军印象记》《陈赓将军印象记》及文学评论集《为创造新英雄人物的典型而努力》《解放集》《回顾与探索》《探索与创新》;散文集《荒野中的地火》《梦之歌》和《荒煤短篇小说集》等。
直到他去世之前,他还担任着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家》主编、中国夏衍电影学会会长等职务,并于1996年 5月在重病期间创立并首次颁发了”夏衍电影荣誉奖”。 1996年10月25日,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83岁。
1946年创办《北方杂志》,任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共中央中南局宣传部副部长兼中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化部电影局局长、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中国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影协主席等职,并从事散文与文艺评论写作,撰写了许多电影评论文章。曾任《当代电影》、《中国作家》等杂志主编。著作有短篇小说集《刘麻木》、《长江上》等4部,报告文学集《新的一代》,散文集《梦之歌》、《冬去春来》等4部,评论集《解放集》、《回顾与探索》、《攀登集》、《探索与创新》、《点燃灵魂一簇圣火》等,并有《荒煤散文选》、《荒煤文学评论选》及《荒煤选集》行世。
文艺评论家。生于上海。祖籍湖北襄阳,在上海读小学,1928年考入汉口第二中学商业专科学校。20世纪30年代初,先后在武汉、上海参加左翼戏剧家联盟活动,后转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4年开始小说创作,著有短篇小说集《忧郁的歌》和《长江上》,被视为左翼文学的新人。1938年秋赴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文学系任教。曾带领该院文艺工作团赴华北抗日前线采访,创作《陈赓将军印象记》、《刘伯承将军印象记》等报告文学作品。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又创作了《模范党员申长林》等作品,后来结集为《新的一代》。抗日战争胜利后,到晋冀鲁豫边区文联、北方大学文艺研究室工作,主编《北方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陈荒煤长期担任文化领导工作。先后任中南军区文化部部长、中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副部长、文化部电影局局长、文化部副部长等职,主要负责电影工作,同时撰写文艺评论。1952年有论文集《为创造英雄人物的典型而努力》出版。文化大革命中长期受迫害。粉碎”四人帮”后,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顾问,文化部副部长、顾问,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和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等职。